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覺知資本主義 – 是在靈性覺知的實踐上進行資本主義。靈性覺知是一個和諧狀態,這個狀態下自我跟所有非自我的事物達成完美的協調同步。自我與所有非自我即是所有人、眾生、跟所有存在。因此,靈性覺知的人會自然地追求大眾或眾生的利益。
覺知資本主義者認同資本主義,並將資本視為對眾生貢獻程度的主要量化指標。
為什麼要靈性覺知
在無條件喜悅的前提下進行經濟活動
經濟原理的基礎是有限的資源遇上無窮的慾望。如果我們將快樂建立在經濟資源利用的結果上,那一定會有很多不滿足和失望。
靈性覺醒包含著自我跟整個世界的完美和諧,這種完美和諧讓我們只追求對世界來說最自然的事物。這個世界就這樣存在著,不斷改變著亦不停顯現新奇的樣貌。所以只要我們跟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保持同步,世界本來面貌的俱足會感染我們。我們會感到完整、圓滿、和無窮豐盛。這就是無條件喜悅的來源。持續世界的本來面目同步著,我們能夠安住滿足於當下,接著隨著世界的演進進行經濟活動。由於擁有無條件的喜悅,靈性覺知實踐者會將浪費和消費減至最小。
靈性覺知不是全有全無的狀態,越接近靈性覺醒,我們的喜悅越不需要特定的條件。
有許多方式可以鍛鍊靈性覺知,像是靜心、禪修、正念減壓、智性地探討靈性等等。
自主負責
很多人都因為許多原因受苦。即使如此,只有當一個人停止將自己當作受害者,這個人才能好好地幫助自己和他人。否則,這樣的人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只會無止盡地要求外界資源的供應。相反的,一個自主負責的人會把自我和他人的財務和感受都看作自己的責任範圍。有這樣的責任感,外界資源的挹注才能透過一個人產生正面的淨效應。
自主負責不代表錯誤歸咎,而是讓我們能好好地互相幫忙的積極態度。
靈性覺知的修行可以讓我們避免掉入執迷當中,藉此避免陷入受害者心態。對有更多資源的人,靈性覺知修行能減輕匱乏的恐懼和放下自利的執念。在這樣的訓練後,他們能夠運用資源幫助更多的人。
為什麼認同資本主義
市場價格系統是一個避免偏執的量化系統
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他人是最邪惡的事情之一。我們認為好的有可能是一種浪費甚至是傷害。所以,我們需要確定自己的行為——就算是善意的行為——不僅僅是自我滿足。
全球的自由市場——或最少是半自由的全球市場——是一個由多元價值觀形成的動態價格系統。透過要求客戶或消費者付費,你可以知道你真的貢獻他們當下要的。相較之下,無法永續的免費產品、服務、或捐贈只會鼓勵生產力的浪費。我們不能這樣做。我們需要價格系統和明智的人群。只要人們能夠越來越明智地判斷他們自己真正的需求,那資本主義市場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在這個循環中,人類直接或間接貢獻彼此所需。那麼,這就能防止我們執行僅僅是自我滿足為目的的偽善和錯誤的理想。
在這樣的市場價個系統和明智的人們之上,資本主義的資本累積最大化就能進一步最佳化全球人類的利益。
創造一個動態權重的同儕量化系統容易產生資本主義市場的相似物
讓我們來試著設計一套量化系統來計算社會貢獻的分數。為了避免自己身為設計者對社會貢獻該有什麼標準設下了定見或偏見,我們將計算標準甚至不同計算標準應該佔據的權重都讓同儕活動來決定:
- 任何時候,個體和組織都可以對其他個體或組織給予社會貢獻分數的加分。
- 個體和組織對社會的貢獻分數由其他個體或組織給予的加分總和來決定。
- 你可以給別人家多少分的總量,等同於當下你有多少分。
(也就是你對社會貢獻的計量標準,在系統中佔據多少權重,依樣由同儕一起決定) - 你給別人的社會貢獻分數加多少分,你自己的社會貢獻分數就要扣多少分。
就這樣,我們設計出了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購買」意味著對別人的服務給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加分,「投資」意味著對某個活動進行社會貢獻的加分外,若這個活動真的在未來產出更多的社會貢獻,那我們也會被回饋,確定自己給分數的標準真的符合社會的需要。
既然人類社會已經有了這樣同儕量化之社會貢獻計算體系,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參與資本主義並轉化它。
靈性覺知如何轉化資本主義成 – 覺知資本主義 – 成就哪些社會互利
最經濟的快樂來源
在為什麼要靈性覺知中提到,靈性覺知是一個有無條件喜悅的狀態。靈性覺知實踐者試著節制娛樂、奢侈、社會地位追求、好奇心、或任何為了「感覺良好」進行的消費。
想像這樣一個世界,觀光、電影、美食、時尚、外貌、豪宅、藝術品、資訊、偽裝成商務需求的驕傲感等等,都不再是我們快樂的必要來源。想像我們不再需要為了非必要的產出而過度工作,卻仍能獲得足夠生存所需。想像我們可以重新分配產能,將以上這些生產能量都轉移到解決貧窮、教育、和環境永續等等問題。事實上,我們一直都明白為了「感覺良好」進行消費並不是必須的。我們只是沒有解脫的選擇而容易怪罪於資本主義社會為一個消費驅動的經濟。
不,誤認為自利是合理的執念、誤認為短視近利是合理的執念,由這樣執念驅動的資本主義才是痛苦的來源,非資本主義本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執念?因為很多人將主體、客體、內在心裡、外在世界、自我、他人這些區分當成絕對的事實。相反的,靈性覺知同意這些區分作為變動的現象的事實,但不把區分當作絕對的實體。在靈性覺知中,我們藉由全面地覺察來跟世界本來的樣貌達成同步。同步地越好我們越有無條件的喜悅。無條件的喜悅清除貪婪跟恐懼,所以沒有過度消費;了解到萬物在所有情況下都會繼續運轉,所以不會過量工作;個體一樣是世界該有的一部分,所以不作自我犧牲。在靈性覺知中,我們有最經濟的無條件快樂,亦繼續隨著萬物的走向進行資本的活動。
當然,娛樂、奢侈、藝術品等等都不是邪惡的。他們亦是整個美好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他們,但我們可以很有節制地享受它們。
資本成為了對眾生貢獻程度的量化指標
什麼是金錢或資本?依照目前的常識,金錢和資本是資源。人們要馬為了自己運用資本,要馬為了別人的需要而運用資本。
人們說,要先賺足夠的錢才能幫助社會。要先讓自己充足,下一個才是幫助社會。賺錢成了一切的先決條件。
不,本來面目更為單純!運用金錢的市場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買我們要的;我們賣其他人要的。市場就是人們互相分享和幫助彼此的地方。只要我們在工作並參與勞動市場,我們就是在幫助他人和社會!
那我們為什麼幫助別人卻要別人付錢呢?因為我們需要確定自己真的為他人創造了正面的價值。我們認為有益的,可能是種浪費或甚至造成傷害。如果是對朋友或家人,彼此可以花時間溝通來知道是否真的幫到了對方。那對陌生人呢?雙方都沒有時間,而且人們對事物的價值觀天差地別。因此,我們需要一個量化的分數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幫到了對方。在此,資本或金錢成為了我們的行為能否達成正面淨效益的指標。
發明其他的量化指標?不,我們不需要。資本主義市場作為一個多元價值觀的同儕計價系統,他已經有足夠的彈性。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個它從我執和自利驅動,轉變為社會利益驅動。自利和社會利益看似衝突,在靈性覺知中衝突不存在。因為靈性覺知就代表著自我跟所有非自我的一切達到完美的和諧同步。
持續跟萬物同步,我們自然會追求眾生的利益,並保留個體的多元觀點。買家仍然要求更低的價格,賣家仍然聲明更高的價格。然而,這是一連串想達成最高眾生淨利益的計算。與資本主義一起,一個反我執的市場價格系統出現了,在此資本成為了對眾生貢獻了多少的量化指標。
資本狀態是暫時現象而非本質
覺知資本主義者將資本視為眾生貢獻程度的主要量化指標。量化了,就代表確實能夠排序人類的貢獻值。
光這樣當然是不行的。覺知資本主義者有進行靈性修行。靈性修行教導我們承認分別的現象,但別將之視為本質。人類的貢獻數值當然就是這些變動現象的一種而已,因此數字跟排序絕對不是人類個體的本質。這些本質無法比較也無法量化。
指數成長代表對無常的應變能力
萬事萬物皆流轉無常,靈性覺知實踐者承認這樣的無常。他們試著不去執著過去也不對變化過度反應,我們通常將這種態度稱為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非什麼都不做亦非不計劃未來,活在當下是清除無用的思考因而我們能有完整的潛能來應變無常。
指數函數是描述無常非常好的數學工具。只要成長率 > 0,任何微小的數字都可能在短時間變大。成長率 < 0,那任何大數字都可能快速衰退至零。一個成長率 = 0 的數字維持常數,但它跟指數成長的數字比較起來跟無異於衰退至零。
既然資本成為貢獻眾生的指標,我們又認同無常的話,指數成長應是對變動事件有良好回應的結果。所有的過往我們讓他們指數衰退 (所以覺知資本主義支持適度通膨、反壟斷、債務豁免機制等等);所有無用的經濟活動,我們讓他指數衰退;只有那些對眾生有益的資產及商品,而且是依據累積至今系統性之最新判斷之有益,我們才接受他們的價格呈現指數增長。
經濟的指數成長一直被批評為不可能長期持續。跟直覺相反,它真的可以。確切的說,經濟的指數成長不能代表全球生產漢堡的能力在同樣品質、相同成分、和相等社會意義下達成指數成長。(這裡漢堡可以換成任何商品或服務)。說現代人的生活比過去好上指數等級的差異,也不可能公平。即使如此,指數成長的目標仍能驅動我們保持應對無常的態度和能力,並幫助我們決策。
投資於公眾教育和永續發展而非純粹花錢消費
純粹花錢消費不只是獲得快樂不經濟的方式,這樣做還無助於資源重複利用。當資本成為了社會貢獻的量化指標,資本的指數累積自然涵蓋了永續發展及公眾教育,因為眾生包含了未來世代。
投資的概念甚至能取代消費跟捐獻。用另一個說法,如果一個消費能增加自己的成長,那它當然就是一種投資;如果一種捐獻能帶來眾生未來的指數成長,那它當然是成功的投資,而我們則該要求投資報酬以增加我們對眾生利益的判斷方法在系統中擁有的權重。除此之外,考量無常、風險對沖、高風險高報酬,我們本來就會理性地投資在一些很可能沒有資本回收的項目。因此,不同覺知資本主義者加上各自的分散投資標的,投資的資金應當會覆蓋到所有貧困的人。最後,我們看到的就是資本投資於有缺陷的人、公共教育、永續項目,而非僅僅將金錢消費掉或進行無法帶來長期成長效益的捐助。
減少我執所驅動的資本
靈性覺知是自我和萬物形成完美和諧同步的狀態。相反的,我執就是各種驅動自我遠離跟萬物同步的動能。我執的面貌有自私、貪心 (因為執著於自我界線而產生匱乏感)、短視 (無法跟未來的自己建立同步)、恐懼 (執著於自我概念而容易覺得自己被傷害)、暴力、對理念的沈迷、對任何靈性活動做極端參與……以及更多。
減少受我執驅動的資本,對眾生較好。有兩個達成方式:一,是販售受我執驅動的人所需的產品服務,並要求足夠的資本利潤,這樣能將資本轉移到覺知資本主義者手上。二,在市場競爭中勝過我執驅動的資本擁有者,讓我們累積資本而他們失去資本。沒錯,我們不依靠法規等等方式強制減少我執。我們與我執直接在多元價值觀的資本主義市場競爭。透過這樣的市場機制,我們能確定自己不是另一個以自我滿足為目的的理想主義者。
這不是你的錢
依據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是的我們有自己的資本。但就像對投資人負責的創業家一樣,「這不是你的錢」(“it’s not your money” 可以在創業加速器 YCombonator 的核心建議中找到這句話)。靈性覺知讓這件事更容易達成。自我中心或膨脹的人用資本餵養他們的我執。靈性修行的人保持覺知,知道一切都是整個世界環環相扣一同流動的結果。是世界有這個資本,我們的小我沒有真的擁有它們。沒錯,我們還是「有」而且能節制的花錢,但同時「這不是你的錢」。
成為覺知資本主義者
以上給了一份覺知資本主義的大致完整的介紹。靈性覺知實踐已經藉由靜心、冥想、禪修、正念減壓逐漸風靡西方。目前的資本主義雖有缺點卻也成功了。
那麼,就讓我們嘗試或繼續靜心、冥想、禪修、正念減壓等等方式來鍛鍊靈性覺知;用自己獨立的體驗來驗證跟世界協調同步這樣的狀態;正視數據導向及資本主義的正面有效。靈性覺知和資本主義能無縫地一起進行。行動上,隨時保持覺知,幫助陌生人的時候要求金錢回饋驗證我們的行動。進行資本成長的投資,並藉由資本增長情況確定自己有貢獻眾生。讓我們成為靈性覺知資本主義者,務實地增進自身和他人的幸福吧。
感謝名單
- 以前我討厭資本主義,直到前輩朋友郭若蘭 (vv 老師) 告訴我「為什麼它不是愛的互助合作呢?」,我才開始改變想法。
- 朋友黃奕涵分享了她用加密貨幣計算社會互助和交易的想法,這讓我認為不需要另一個類似的貨幣系統來計算社會貢獻或進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