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概念 – 在個人特色和社會接受度之間的成熟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要顯得突出還是從眾?我們都有這兩面

所有人都有這兩種動力:想要自己特別,以及想要平凡及跟隨多數。在這兩種動力之上,基因和經驗特化了我們。結果是,多數情況我們展現其中一面,但其他情況我們還是顯露另一面。

我們需要個體化,個體化包含了社會化

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概念描述一個人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然而,榮格當然知道:想要獨特性是一個普遍的動力,所以 “想要自己特別” 根本一點都不特別。因此,個體化不只是發展個人,它包含了社會化。由於這樣的發展過程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即使包含社會化,個體化仍是更好的稱呼。

成為 “平凡”人跟出名的混蛋都有可能

然而,社會接受並不等於被多數接受。例如,川普得是這樣的川普才能在特定時空背景被選為美國總統。很多名人像艾隆馬斯克、史蒂夫賈伯斯、Lady Gaga 都以他們的怪異和瘋狂而 “惡名昭彰”。我們可以看到,”普遍” 的成功常常含有社會大眾難以接受的成分。然而,如果你是被這些名人影響而想要特別,你可能就不夠特別。因為你背後的動力是嚮往這些名人的名氣和眾人眼中的成功:這種動力背後代表著你想要成為大眾普遍想要的名人的形象 – 這是相當從眾的。

所以,你可以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但有高度的個體化發展。即使看似平凡,但你可能已經到達那獨特的個人展現,而且社會需要這樣平凡卻獨特的你。相反的,假使過去經歷和社會宏觀背景將你訓練成一個異類,或許就繼續當異類吧。

我們無止境的個人個體化

在人生中個體化可以發生很多次或者是個無止境的過程。就算沒有終點,它仍是成熟的象徵。你能更確定自己是誰還有要跟隨哪些社會期待。我們都可以依據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社會情況,成為一個獨有的個體。

發佈留言